閲讀提示:小廁所關係大民生,小空間展示大文明。小小公廁,不僅為市民提供方便,更是一座城市衞生水平和文明水平的縮影。近年來,我市城管部門下足“繡花功”,強化建設改造,深化城市“廁所革命”,致力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顏值,助力荊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體育文化中心公廁
人性化、高顏值 城市廁所高大上
“我經常來這兒上廁所,乾淨清爽,也沒有異味。這是最直觀的感受!”近日,談及如今的如廁環境,剛從公廁方便出來的胡女士這樣感嘆。胡女士的觀點得到不少市民的認可:如今的城區公廁地方寬、設施全、環境好、高大上。
市城管委市容科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我市啓動城市“廁所革命”時,明確三年內新建和改造178座城市公廁任務。近三年來,市城管委從這件“小事”入手,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完工185座(新建97座、改造88座),在建4座。其中,荊門城區完工87座(新建56座、改造31座),超額完成城市“廁所革命”三年攻堅行動任務。
巧布點、妙設計 公廁成城市新景觀
“實用、美觀、方便”幾乎是城區繁華地段和人流量密集區幾座裝配式智能化公廁的代名詞,也是市民對城市公廁的最高評價。
2019年以來,市城管委針對城市商圈和人流密集區公廁布點不足、建設選址難等短板,積極會同相關部門多次深入實地踏勘調研,充分徵求周邊居民、商户意見和建議,見縫插針,巧妙布點,有效解決“鄰避問題”,先後在中心城區建成7座裝配式智能公廁。
裝配式智能公廁具有節能、環保、美觀、佔地少、投資小、建設工期短等特點,並裝置了人臉識別出紙、自動給皂、中央空調、智能清潔、感應出水、燈光、音樂等智能設備和系統,且設有“第三衞生間”,內部配置嬰兒椅、嬰兒牀、成人和兒童坐便器,外部建有無障礙專用通道、管理人員休息室、志願者服務崗等,真正體現了人性化和實用性。
嚴規範、高標準 公廁管理新常態
“以前公廁無人管,很多人用完不沖水,進門就惡臭難忍;如今每個廁所都有人管,附近有導向牌,內部手紙、洗手液等一應俱全。這才是真正的文明創建成果!”家住城區望兵石路附近的齊大爺説。
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啓動以來,城管部門緊盯城市公廁“七公”(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治理、公益服務、公共宣傳、公共環境、公共素質)標準,對城區所有公廁實行專班指導、專人管理,對照標準促整改,一點一滴抓落實,先後在中心城區各主次幹道、背街小巷道路兩側和公園廣場、學校醫院、商圈街區等重點地段及周邊設置公廁指引牌(導向牌)700多個。
城區海慧路裝配式公廁管理員陳首英,從事環衞工作20多年來,她見證了荊門的公廁從設備改造到環境提升一點一滴的變化,特別是“廁所革命”進行以來,要全天候保潔,做到地面淨、牆壁淨、廁位淨、周邊淨、無異味,市民從方便如廁這樣的小事中也能感受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幾年變化真是太大了,大家都説公廁環境越來越好。”
謀共享、促開放 市民如廁更方便
“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社會公廁的開放,為市民打開了方便之門!”市民姚先生説,以前單位廁所不讓進,內急時讓人手忙腳亂、心裏發慌。現在走在大街上,每隔兩三百米就能找到廁所指示牌,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一處便民衞生間或社會公廁,單位問明來由也不會阻攔。
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城管部門在強化公共場所公廁規範化、標準化管理的同時,安排專班力量,對城市社會公廁進行全覆蓋摸底,上門指導臨街行政和企事業單位、商場、賓館、餐飲門店規範管理各自的內部衞生間設置和管理,並在明顯位置設立“內設廁所,對外開放”標識牌和投訴舉報電話,同時還將各單位內部公廁開放情況納入“門前三包”責任制管理和考評範疇,為市民方便提供更多就近的選擇。截至目前,荊門城區已有268座社會公廁對外免費開放。(荊門晚報特約記者 周虎平)